东黄坨郑安民皮影戏班拾零
作者:为评剧抱不平    转贴自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5436

  皮影源源流长,很受人们喜爱。滦南县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仅柏各庄一带,就有皮影班十多个,如黄坨影班、柏各庄影班、陈各庄影班等。其中以我们黄坨影班名气最高,经常活动在滦县、乐亭各地。一些影戏唱段,家喻户哓,许多人都能哼上几句。皮影戏晚上演出,既不误农时,又能调解人们的生活,大人小孩都爱看。富户人家,每逢生孩子、为老人祝寿、还愿等,都爱请影班唱影。重要节日,如八月节、端午节、元宵节,经常由村里组织,按户摊钱唱影。皮影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,成了主要的文化活动,重要地娱乐载体。
  老人们传说,滦州皮影东黄坨是发源地。明代东黄坨就有皮影班,最早的是黄家影班。邻居郑长善、郑殿远曾对我讲:黄坨庄北有个小庄户,住着黄姓一家,后来迁到村里,黄坨由此得名,小庄户遗址仍在。黄坨原有的黄姓、张姓、邵姓、鲁姓等坐地户,现在都已无后人,但张家坟、邵家坟、鲁家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在,这些我都记得清清楚楚,但惟独没有黄家坟,可能因年代久远遗迹难寻。据说,明代黄坨有个叫黄素杰的秀才,参加中过乡试,屡试不第,从而对仕途心恢意冷。当时黄家有影班,他就潜心研究改进影戏。首先把纸影人改成驴皮影人,唱腔、音乐、锣鼓、程式也都有创造性的改进,从而奠定了滦州皮影的基础。后来他游学东北,把家乡的皮影戏也带去了,使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在东北各省迅猛发展起来,并传入前清宫庭。清朝入关,又把皮影戏带入京城和关内。
  过去,各行各业都有祖师,如理发的是螺师,泥瓦匠是鲁班,黄坨影匠称黄素杰为祖师。东黄坨皮影班,连绵延续,富户人家历来养影,最早有黄家影、张家影、鲁家影、周家影等,清光绪年间又有尤家影,领班叫尤振刚,从清末一直唱到民国初年,非常有名气。当时,尤家是富户,有良田十三顷,企业十多家,除本村有厂房外,还遍及奔城、滦州城、东北等地。创业人叫尤可修,大号尤老玉。因财力雄厚、影班请了好多名角,如祁怀、邱连贺等,非常有名气。当时有这样的赞词:尤家影真好看,《王锋会》、《大登殿》、《三度梅》、《三贾传》。上世纪三十年代,尤家和李八傲(今属唐海县)李殿起(外号海大王)打官司输了,从此家道衰落,把影箱兑给了陈各庄。
  黄坨郑殿远影班,也很有名气,除演《二度梅》、《三贤传》、《砸   驾》、《薛礼征东》、《薛丁征西》、《薛刚反唐》、《王锋会》等四十多出传统剧目外,还自编自演了《活捉治安军康团长》、《除汉奸》、《护军出征》等现代戏。这个影班,生、旦、净、末、丑角色齐全,并都是黄坨人。过去,一台影唱三个晓上,能收入百八十元,抗战开始,到各村唱影,基本上就不收费了,完全是尽义务。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:“郑殿远的影,不用请,吃的破米粥,就的咸菜梗,分文不用给,还得唱好影”。
  领班郑殿远,长相活脱一个蒋介石,因此,黄坨人不呼其名,专叫外号“蒋介石”。此人豁达大度。天资聪颖,多才多艺,幽默诙谐。记得有一次,两个残疾人结婚,男的右眼失明,女的聋哑,郑殿远就说:“入洞房,男的正眼不瞅,女的一言不发”。还有一次,他去唐山卖甲鱼(又名王八)。他在大街上叫卖:“买我来呀!买我来呀……”人们好奇,心想,从来没见过卖我的,走近一打听:“我是哈样的?”郑殿远打开蒲包子说:“你看看吧,我是这样的!”接着又风趣地说:“你觉得我是啥样的?”观者哈哈大笑而去。这种笑话,不可胜数。正因为郑殿远有很强的亲和力,所以把影班也办的有声有色。
  郑殿远影班,长期在沿海一带演出,确实起到了文化抗战的作用。鼓励人们挺身抗日,全力救国,爱憎分有。咒骂鬼子、汉奸的惨无人道,歌颂八路军的丰功伟绩,感情真挚。有一段影词,浅显易懂,在我孩提时代,就记住了,至今未忘:“咱兄弟,是青年,抗日救国,理所当然。恼恨东洋鬼,无理讲强权。国土被他侵占,夺去了大好河山。惨杀同胞无其数,血海的冤仇,不共戴天。最可恨,是汉奸,丧心卖国,只图金钱。贼首汪精卫,还有齐樊元,敢与敌人宣传亲善,也不怕遗臭万年。李运昌,司令员,带领八路十二、三团,来到冀东地,坚持游击战,打下无数据点,鬼子心内胆寒。”
  这段唱词出自领班郑殿远的手笔。黄坨村民,老的都能演唱。对于动员全民抗战,起了很大作用。一九四三年,黄坨村有六名青年积极报名参军。鬼子投降后,1946年多名青年参加翻身营。1948年,开展大反攻黄坨村成建制 拉出一个连。连长郑国瑞,指导员郑老三,排、班长都是党员,共一百多人。青壮年参军参战。当然是党组织精心教育,组织的结果,但皮影的宣传鼓动作用,也是不可磨灭的。
  如今,黄坨影班的著名老艺人郑殿远、郑长善、郑长云、郑礼旺、尤其、田仲福等均已作古,黄坨皮影班的艺术成就只能作为历史不时引证一些喜好皮影的老艺 人的回忆。